技术分享
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又强大?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明朝会不会衰落
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:土木堡之变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!
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立国以来,最可怕的一场灾难,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,面对瓦剌铁骑,败得是一塌糊涂。跟随朱祁镇亲征的明军都是精锐之师,战败后京城防卫空虚,而且皇帝朱祁镇被俘,事态迫在眉睫,然而在于谦的统领下,明军再次集结完成,化解了这场旷世危局。
那么为何土木堡之变,也先无法覆灭明朝?
一、明朝实力尚存
要想覆灭大明,绝非一场战役就可解决的,况且朱元璋、朱棣的余威尚在,瓦剌也先此次发动战争的目的,也并非要灭了谁,而只是为了抢钱抢东西。
得知也先大举入侵明境,在王振的怂恿下,朱祁镇决定亲征,公元1449年,八月十五日,明军在土木堡遭遇大败。王振死在乱军之中,朱祁镇被俘,一国君主被俘,如果处理不好,可能会引起举国震动,就在千钧一发之刻,明廷干脆地换了皇帝。
史料记载“王惊谢至再。谦扬言曰:「臣等诚忧国家,非为私计。」王乃受命。”
现成的朱祁钰就在眼前,而且在朱祁镇出兵之前,就命其监国,在大臣们强烈要求下,朱祁钰勉为其难做了皇帝。事实上,不在于谁做皇帝,重要的是,明廷可以在危机时刻,迅速做出决断,新旧交替,快速稳定局势,这就是国力强盛的一种表现。
如果国家松散不堪,内部尔虞我诈,那么必定会出现皇位争端,一旦内部混乱,那么外敌就有了可趁之机,国家也将不复存在。除此之外,土木堡损伤二十万精锐,而在短短两个月内,于谦就从容地调兵二十二万,从新组建了新的防御体系。
几十万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,而且粮草、物资、武器一应俱全,这明显不是一个弱小国家能够做到的。在绝对实力面前,瓦剌也只得低头认输。
二、于谦运筹帷幄,力挽狂澜
如果没有于谦,或许北京城仍可以保住,但绝不会这么顺利,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,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朱祁钰将全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于谦,从军队调动、物资调运,到防御部署,全是于谦一手操纵。
史料记载“当军马倥偬,变在俄顷,谦目视指屈,口具章奏,悉合机宜。僚吏受成,相顾骇服。”
也可以说,当时于谦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,全国武装力量都在他一人控制之下,于谦以最高的行政效力高速运行,将京城防御力量,调配得合理得当,而在此之前,于谦只是个兵部侍郎,他从来没有亲临战场,也没有指挥过战斗。
冥冥之中,或许于谦就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明的,明军士气大振,重新找回了复仇的决心,随即一战就将瓦剌大军击溃。
三、如果想灭亡明朝,也先应该怎么做?
(一)不给明军反应时间,迅速进攻京城
土木堡之变中,明军损失惨重,二十万军在冷兵器时代,无论如何也不能小觑,而且这可是二十万精锐正规军,土木之变后,不仅从士气上,还是军兵素质上,都大不如前。
如果能直接率兵进攻京城,不给明廷反应时间,那么京城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。就算于谦水平再高,实力再强,他也只是人,不是神,他调动军队,统筹武装力量,也是需要时间的,如果没有时间,他什么都做不了。
运输粮食需要时间,勤王部队到京需要时间,制作武器装备需要时间,提升军兵士气也需要时间,于谦可以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这一切,但如果也先不给他这个时间呢?一切可能都无从谈起。
土木堡之变后,瓦剌大军在做什么呢?一方面他们需要消化这数量众多的战利品,辎重、粮草,这些都是瓦剌人急需的东西;另一方面他们还在京畿地区抢掠一番,毕竟他们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么大的胜利,胜利也冲昏了他们的头脑。
瓦剌的骑兵虽然厉害,但起初他们并没有灭亡明朝打算,常年在塞外吃草啃沙子,见到如此多的战利品,当然不会轻易离开,所以瓦剌大军耽搁的不少时间。
其次,也先在土木堡轻易战胜明军,也让也先生出了轻敌之意,于是他们不慌不忙地抢东西,在也先看来,北京城的明军和土木堡的明军没有什么区别,主要踹上一脚,城池就马上会被攻破。
瓦剌大军没有继续进攻,反而给了明廷宝贵的时间,恰巧于谦发挥专长,才让京城转危为安。京城是一国的首都,只要京城被攻克,就意味着王朝灭亡。当然了,或许也先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,想来于谦也有拖延时间的办法,毕竟搞权谋诡计,游牧民族一般都不是对手。
(二)在其他地区,利用朱祁镇建立傀儡政权
也先手中了另一张王牌就是朱祁镇,明朝的皇帝陛下被敌人俘虏,如果也先运用得当,可大有所为。然而,也先只把朱祁镇当成了提款机和通行证。
史料记载“是日,皇太后遣使赍重宝文绮,载以八骑,皇后钱氏尽括宫中物佐之,诣也先营请还车驾。不报。”
朱祁镇很值钱,这一点也先也很明白,但也先从朱祁镇身上划拉了多少钱?大概也只有钱皇后对其不离不弃,将所有财物送到了也先军营,想以此赎回朱祁镇。事实上,当时土木堡之变,朱祁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,就连大臣们对朱祁镇也有些不屑一顾。
明朝换了皇帝,原来这个就成了过期货,但朱祁镇好歹也是太上皇,如果充分利用,还是有很大价值的。假若也先利用朱祁镇在其他地区建立傀儡政权,以此分裂明朝政府,顺便蹭吃蹭喝,捞点油水,以朱祁镇之名,必定会有人前来投奔,等到时机成熟,没准真的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,把大明搞个四分五裂
明朝万历帝的郑贵妃?万历爱王皇后还是郑贵妃_2
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,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,其中郑贵妃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,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。他都有什么秘密呢,请听我详细道来。
郑贵妃的父亲是郑承宪。明万历十年三月进宫,郑贵妃是神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,一度专宠于后宫。在生下三皇子朱常洵之后,其被封为贵妃,位居后宫所有妃子之首。随后,万历四十一年发生了梃击案,牵连郑贵妃。万历皇帝去世之后,遗命欲封郑贵妃为皇后,但受到了大臣们的一直反对。后郑贵妃死于崇祯三年。
观之郑贵妃的一生,其为何能够在万历皇帝的后宫专宠如此之久?我认为有以下的一些原因:
首先,从郑贵妃的个人因素上来说。郑贵妃美丽又多情、知书达理,并且还是一个善于奉承万历皇帝、聪明、积极主动的女子。对于万历皇帝来说,遇上如此美丽动人又善解人意的女子,自然是被其深深地吸引。郑贵妃善于揣测皇帝的意图。神宗皇帝虽然位居权力最高层,但是非常的孤独。并且万历性格软弱,在事情的处理上面很容易受到了各方的摆布。而这一切都被郑贵妃看在了眼里,她非常清楚神宗皇帝需要什么,倾听他的烦闷,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。
其次,因为神宗皇帝逐渐掌握政权。在神宗即位初年,朝政往往都是由张居正等人所控制。而在此之下神宗的婚姻也多受到他人的安排。如王皇后、刘昭妃以及王恭妃等人都是别人可以说是强加给神宗皇帝的。神宗皇帝对这些女子并非非常感兴趣,其在宫廷内外都受到了严格的监督,生活上处处受到节制,不能进行而为。而在神宗皇帝逐渐掌握权力之后,神宗皇帝也开始以自己的喜好挑选女子。郑贵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入宫的。
再次,神宗皇帝的后宫女子不多。万历五年的时候,神宗与王皇后完婚。此时的后宫中除了王皇后还有刘昭妃和杨宜妃。但是不就杨宜妃就因病去世。后万历九年的时候,据实录所记载,万历皇帝的后宫中只有王皇后和刘昭妃两人。由此可以看出,当时神宗皇帝的后宫妃嫔较少是不争的事实。并且由于此时的后宫女子多不是神宗皇帝所选,因而其并不是非常中意后宫中的妃嫔。神宗皇帝认为王皇后“性端谨”,刘昭妃“性谨厚”,虽都是忠厚之人,但是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。因而神宗皇帝仅仅在大婚结束没多久就进行选妃。郑贵妃也就入了宫,开始得到神宗皇帝的宠爱。